棗莊網 > 魅力棗莊 > 文說棗莊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家的石井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-01-08 10:36:52   來源:魯南在線  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昔日居住著百十戶人家的家鄉老村,是一個典型的純山莊,勤勞的祖輩先民所住的房屋院墻,也都是就地取材,全部用石頭砌成,村人所用的吃水井自然也不例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家共有三個吃水井,全都是用石頭砌成,一口最老的石井位于村外的西南角,石井的年齡,連村里的老人都不知道,小時聽奶奶說,她以前聽前輩老人講過,最初村子人少,這口石井可滿足全村人用水,隨著村子人口的增多,石井已無法滿足村民用水需求,先輩們就在離村子二里多路遠的村南面的石壁下,又挖建了一眼水井,水井的水源很旺,因井內有兩個“泉眼”,村民們稱這口石井為“泉井”,為了能儲存這些泉水,先輩們就在石井的下游建立了一個大水池,以便供村民日常和季節生產用水。另一口石井在村子的后方,村子后半邊的村民大多用這口石井的水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些老水井的井口和井臺都是用厚大的大石板鋪成,一代又一代村民來往挑水的足跡,已將這些石板踩得光滑發亮,如今這三口老石井還完整無缺的保存著原始樣子,只是除了村南的那口流動的“泉井”外,其它的那兩口石井因長久不用,井水已變了顏色,井內已長滿了青苔、落滿了一層厚厚的雜草樹葉,井臺也被雜草覆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我記事起,村民吃水全靠祖輩流傳的傳統肩挑方式,兩個水桶,一條專用的扁擔,成了家家戶戶運水的唯一工具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大山深處的古井泉水,清澈純凈,甘甜解渴,養育了一代代村民,但也給我留下苦澀的記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我童年時代的記憶里,每逢干旱石井斷流的季節,也是村民最難熬的時候,村民們總是挑著幾個空水桶排隊等水,等待的時間讓人焦急不安,因為等待時間長久,排隊等水的村民大多是老人、婦女和孩子,按先后順序挨號。干旱嚴重時,每等一桶水都要很長時間,只有等到滴答滴答的泉水聚到了一定的界線,等水的人用水瓢一瓢一瓢地、小心地舀倒在水桶。年復一年,石井底部的那塊大石板,已被幾代村民磨出了一個圓圓光滑石窩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每年的旱季,石井邊,成了村民聚會的場所,也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,等水的老人、婦女和孩子各占一方,老人們聚在一些,抽著旱煙袋,或談古論今,或聊著家常,很是開心;婦女們有的看著孩子,有的做著針線活,三個一群,五個一伙的圍在一起,東家長,西家短的說個不停,啦一個笑話,說幾句葷話,也就成了自然,每當啦完說過之后,總會引起一陣笑聲;呆不住安靜的孩子們三三兩兩的跑來跑去,常常累得氣喘吁吁,汗流浹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家的石井邊,給我留下了太深的記憶。每年旱季,為了吃水,古井邊,村民們為水吵嘴,甚至打架已成了常事。那時,在村里流傳著“吃水貴如油,為水愁白頭”的順口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村里的一些男勞力因白天忙些農活,有的就打著燈籠利用晚上時間去等水,有的干脆用于月光或黎明時間去10里外的大山溝里去挑水,挑一趟水要用兩個多小時,那時的我曾多次陪著哥哥去挑水,那份艱辛使我至今難忘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了不損失一滴水,村民們挑水時,總是在水桶里放一些漂浮的東西,小心翼翼的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,以保持水桶的平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十年代中期,我村趕上了國家扶貧政策的首班車,在山腰上生活了幾代村民的老村被搬遷到山下,打了一眼深水井,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。村里的一些年邁老人因留戀舊居,死活不愿下山,零散的居住在了空蕩的老村里,村南的那口“泉井”也成了老人們的“專利”,但無論多旱,缺水已成了歷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離開老家之后,通往老家古井的小路上,我的腳印越來越少,可古井邊我童年的記憶,卻像一棵大樹,深深的扎下了根,那條小路像一條永遠扯不斷的絲帶,串聯著我的童年、我的記憶、我的思念和我的鄉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:悠悠千載茅茨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一篇:最美不過家鄉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年片黄色电影大全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